温度
葡萄属的栽培种起源于温带、亚热带,为喜温性作物。葡萄植物各生长期对温度,亦即对热量的要求是不相同的。平均温度10~12℃时芽开始萌发。新梢生长和花芽分化期的最适宜温度为25~30℃,低于10~12℃新梢不能正常生长,低于14℃将影响葡萄的正常开花。
7~9月为大多数早、中、晚熟葡萄品种的成熟期此时如温度不足,则浆果着色不好,含糖量低,含酸量高,或是果实不能成熟。我国北部及西北部葡萄产区,除黑龙江和内蒙古部分地区外,温度都适宜果实的成熟。黄河故道地区一般是高温期来得早,加上此时正值雨季,故有些地区果实糖分低,品质较差。
光照
葡萄是喜光植物,对光照要求较高。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,叶片厚而色浓,植株生长健壮充实,花芽分化良好,产量高,果实着色好,含糖量高,品质风味好。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,叶片薄而发黄,新梢细长,组织不充分,花芽分化不良,果实着色差,含糖量低,产量亦显著降低。
光照条件还受栽培技术的影响。棚架面过大过低,篱架架面高,行距过小,架面留条过密或园内间作高秆作物等都造成架面隐蔽,光照不良。
不同种和品种的喜光性有差异。在果实着色时期,不同品种不同强度的光要求不一样,如龙眼品种在漫射光的条件能很好着色,而玫瑰香品种则要求直射光,仅有漫射光营养条件很不好时,很不易着色。
雨量
一年中雨量的分布对葡萄植株的生长和产量、品质有很大的影响。春季,芽眼萌发,新梢生长,降雨或灌溉有利于花序原始体继续分化和促进新梢生长。在葡萄开花期中,潮湿或阴沉的天气会阻碍正常的受精,引起子房脱落。
葡萄成熟期(7、8、9月)雨水过多或阴雨连绵会引起葡萄病害滋生,果实裂果腐烂。葡萄生长后期(9、10月)多雨,新梢结束生长晚,有机物积累少,果实品质降低,新梢成熟不良,葡萄越冬困难。
在干旱年份,由于水分缺乏,叶片光合作用效能减弱,呼吸作用加强,也产生果实含糖量低,酸度高和枝条成熟不良的现象。同时,因为干旱,极度的削弱葡萄植株的生长势,使葡萄无力做越冬准备。所以,干旱年,冬季葡萄容易受冻害或因风干而引起死亡。
土质
葡萄植物对土壤的适应性强,能在多种类型土壤上生长,盐碱地和沼泽地经过适当的土壤改良可种植葡萄。因此,在半风化的母岩上(如石灰岩、片岩、花岗等)也能生长葡萄。这是由于葡萄根系发达,根压大,吸肥吸水能力很强的缘故。此外,由于葡萄根系呈平面极性生长,形平,便于扎进母岩的间隙或粗糙而坚硬的心土中。
虽然葡萄根系适应性强,但对于不同土壤条件的反应则比其他果树敏感。在不同的土壤下葡萄的生长势、产量、品质、抗病性和耐储运性有明显的差异。
沙石山地
由细土、细沙和半风化的岩石颗粒组成。这种土壤保水保肥力差,但透气性良好,土壤吸热力强,白昼温度高,昼夜温差大。半风化状态的石块,也是矿质营养的储藏库、能源源不断地供给矿物质养分。地表的石块还可减少地面的冲刷。因此这种土壤能获得优质的葡萄和葡萄酒。对这种土壤多施有机肥料机进行灌溉即可。
黄土丘陵地
一般为黄土和黄沙土,此种土壤,土层深厚,耕作层松软,保水保肥力强。但导热性和透气性不如沙土或砾质土。在这种土壤上葡萄根系发达旱栽能获高产。此种土壤含矿质营养也较丰富,葡萄浆果含糖量高。
平川地
一种是河床淤塞或冲积而成的黏壤土,土壤中含腐殖质丰富,土壤质地致密,但心土多石砾,透气性强于黏土。另一种是沙土,此类土壤沙多土少,土壤透气性、透水性良好,吸及散热性能强,地表温度变化大,但肥力较差。对此种壤增施有机肥料,改良土壤结构,提高肥力,葡萄能高优质。
盐碱地
一般盐渍土的共同特点是含盐碱地温低、水位高。盐碱地栽培葡萄如采取排水洗碱排盐、换土、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,也能获得很好的结果。
地势
地势高,云层稀薄,紫外线充足,有利于浆果着色和提高品质。世界上有些临近湖泊或海洋山地的葡萄产区,由于水面阳光反射,充足的阳光及其暖和的气候,对葡萄生长有利,常获得质量极佳的葡萄产品。在我国偏北的一些葡萄产区年平均气温较低,如海拔过高,生长期热量不足,葡萄产量和品质要受到不利的影响。
坡向不同,光照、温度、湿度及受风情况都不相同。南坡、东南坡,光照时数多,气温高。阳面地栽植葡萄,果实成熟早,着色好,含糖量高,病害少,耐储藏。但也有不利的一面,夏季气温高浆果易灼伤。